(温州日报特写)彭星:谱写法派“狂想曲”

FAPAI 2008.10.18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历着一场巨变。在这场巨变中,变化最大的是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大的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从1978年不到国民经济总量的千分之一,发展到今天的超过全国GDP总量的60%,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巨变中的巨变。
  温州,一个民营经济神话的代名词。仅此,就注定了它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历史嬗变过程中的一个符号。从“温州八大王高调平反”,到姓“资”姓“社”的大讨论,到“温州模式领骚全国”,到“怒其不争的GDP总值”,再到“时待复苏”,温州步履维艰又富满传奇全部历史,折射的恰恰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改革之初,无数的温州人,冒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并实现着他们的梦想;靠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劳,在商海的搏击中,演绎了一代创富者的传奇。他们的经历无论是曲是直,结局无论是悲是喜,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一滴水中我们总能看到的是灿烂的阳光,是全新的世界。
  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艰辛历程。温州人用自己每一步踏实而坚强的脚印见证了这一切!
 
彭星:谱写法派“狂想曲”
 
 
温州日报记者 卓文俊 胡恩强
  
  “把10岁的法派,放到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背景中,你怎么给自己定位?”
  “我想我赶上了创业的黄金十年。我用我的激情去创造时尚的事业。我比大多数温商更加敢想敢做。”
  采访法派团事长彭星,我们的对话直接、明了。
  对话背后暗藏澎湃激情。10年多时间,他谱就一首只属于法派的“狂想曲”——既有史诗般的恢宏风格,又有温州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是一组怎样的华彩乐章?
 
  第一乐章:激情创意
  ——从克林顿到施罗德
 
  本世纪初,温州服装业竞相聘请影视娱乐明星给自己担任形象大使做品牌代言人。法派也不例外。但彭星的想法,几近于“痴人说梦”:给美国白宫发去一份电子邮件,准备出资200万美金邀请克林顿卸任后出任法派形象大使。
  没想到他居然收到了来自白宫的复信。对方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兴趣,同时也可算是委婉地表示了拒绝。
  梦没有实现,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新闻,就连《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也都报道了此事。大家以近乎神秘的语气讨论起这家“黑马”企业,猜测其实力,预测其前途。
  法派一夜成名。彭星坦言:“拿5000万元到央视做广告也没有这样的效应。”
  名声出去了,但并不都是优评,异议声不断。
  彭星对此不予置评,埋头苦干6年后,他再度发声。这次替他发言的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2007年11月,法派工业园区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落成,又逢公司成立十周年。这回,彭星做了一个成真的梦:邀请到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当施罗德站上温州体育场法派十周年庆典公益演唱会舞台发表演讲时,全世界的目光再度聚集,但这次没有争议声。
  一场施罗德与温州民企的对话,受不仅是法派,还有温州其他企业。
  而法派此举更深远的用意,却是施罗德在欧洲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第二乐章:品牌演绎
  ——欧洲企业给我贴牌
 
  OEM(贴牌加工)是几乎所有温州服装企业都经历过的事,他们在给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工的过程中,迅速提高了自己。
  彭星和他的法派也一样。不同之处在于,他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将“法派”的品牌做大做强。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自己的品牌。企业之初,日本铃木美秀女士向法派要求预订6万套西服,加工费高于市场价。如果合作愉快,第二年可再加工12万套,但要求用日本品牌。这样的量必将影响法派自有品牌的推广,于是彭星放弃了这个机会。
  1998年,法派产品在国内已卖得不错。此时,彭星却又决定接手贴牌加工。法派投入大笔资金引进特殊的生产线,开始做日本名古屋深井缝式会社的贴牌加工。很快,这套流程和管理,成为宝贵财富被复制到了法派体内。
  六年后,“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相继贴上法派西服。
  基础所扎实了,彭星再出惊人之举。2007年10月,法派与意大利戈菲佐尼亚公司、普列波斯特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委托这两家企业为法派贴牌加工衬衫、T恤等。从为人贴牌到委托外国公司加工,温州服装商会称彭星的这一举动“可以写进温州服装发展史”。这无形之中,又提升了法派的品牌品质。之后不久,法派再次与韩国的三家企业谈成了合作协议,将夏季服装大量地下单给他们做贴牌加工。
  提升品质的举动背后,是彭星攻占国际市场的目标。
 
  第三乐章:欧洲战略
  ——直接投资攻城拔寨
 
  彭星的国际市场攻略,从欧洲开始。
  2005年3月5日,法派集团正式与荷兰百年名企迈克斯公司、克拉勃公司签约组建(荷兰、比利时)三力控股有限公司,组建后的三力控股有限公司由法派集团和迈克斯公司各控股40%,克拉勃公司控股20%。
  欧洲的公司是成立了,但法派仍只是隐身其后。
  2007年6月,在“三力”的基础上,法派欧洲控股公司正式成立。法派与外方The Makers公司公司各占50%股份。彭星真正以“法派”的名义进入欧洲,开始了一次跨国资源的融合与品牌的国际化运作。
  “我们将承担法派欧洲控股公司的欧洲品牌订单加工任务;同时The Makers公司将旗下高端量体定制品牌Cafe Custme由法派集团引入在国内终端领域,实行全欧洲化的品牌运作。” 彭星说,“下一步法派欧洲公司将大力拓展欧洲的业务版图,将法派终端延伸到欧洲,与国际市场进行对接。”
  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法派“狂想曲”依然没有划上休止符……
  
  采访后记:
 
   说彭星是在谱写“狂想曲”,除了他的经营思路就像一首跳跃的乐章,还在于他真地很会想,以至于到了“狂想”的地步。这种狂想,其实也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在温州企业家的身上留下的印记:一种极富创业激情、敢想敢做的张扬。因为张扬,所以总伴随着非议,但经过时间的洗涤,再次回望,我们看到的则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比如克林顿代言,就算是一厢情愿,敢想这样的点子,恐怕只有温州企业家;而施罗德的到来,则给人这样的感觉:温州企业家不仅敢想,而且还敢做,并且做到了。还有彭星的品牌经营、欧洲攻略,他的每一步,都在用他的激情,做着非常规的推进。服装是时尚的事业,没有激情也许就不会有时尚;企业经营也是如此,激情的力量可以让企业走得更远。